全球再度拉响警报:猴痘疫情蔓延与防控策略

近年来,随着全球流行病的频繁爆发,猴痘疫情再度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202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再一次将猴痘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这是继2022年之后,猴痘疫情第二次被提升至最高级别的全球警报。
猴痘疫情的演变:从地方性疾病到全球性威胁
猴痘最初是一种地方性疾病,主要在非洲的部分国家流行。它由猴痘病毒引起,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通常通过受感染的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传染给人类。猴痘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皮疹和淋巴结肿大等,尽管与天花病毒有一定关联,但其致死率相对较低。
然而,近年来猴痘疫情的扩散速度和范围已远超预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2024年初以来,非洲13个国家报告了超过17,500例猴痘病例,死亡病例达517例。这一数据不仅超过了往年的总和,更引起了全球卫生机构的高度警觉。特别是猴痘病毒的新毒株“分支Ib”自2023年在刚果(金)首次出现后,迅速传播至布隆迪、肯尼亚等邻近国家,并且首次被发现跨越非洲大陆,在瑞典检测出感染病例。这一现象标志着猴痘疫情的全球化风险正在增加。
新毒株的威胁:猴痘病毒分支Ib的传播特性
猴痘病毒的演化过程复杂,研究表明它已分化为两个主要的遗传分支,即I分支和II分支。其中,与当前疫情密切相关的分支Ib具有更高的致死率,并且不仅通过动物传播,还可通过人际接触传播,特别是在密切接触或性行为中传播。与IIb型相比,Ib型病毒更常通过性渠道传播,且病变部位多见于生殖器,这不仅增加了传播的隐蔽性,也提升了其在人群中无意传播的风险。
跨国传播风险与全球防控挑战
猴痘病毒的跨国传播风险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国际旅行频繁的背景下。然而,尽管猴痘病毒具备跨国传播的潜力,其人际传播能力相对较弱,主要通过长时间的密切接触传播。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指出,猴痘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性行为、皮肤接触以及与他人近距离呼吸或交谈,这意味着其在人群中的传播速度相对缓慢。
中国在2023年曾出现本土猴痘病例骤增的情况,6月至8月期间,确诊病例累计超过千例,这一波疫情促使中国将猴痘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尽管如此,卢洪洲强调,基于目前国内严格的防控措施和疫情监测系统,中国内地再次出现大规模猴痘疫情的可能性较低。这表明中国已经具备了有效应对潜在风险的能力。
公众应对策略:防治猴痘的有效措施
在全球猴痘疫情再次拉响警报的背景下,公众对预防和治疗猴痘的关注度大幅提升。猴痘病毒虽然目前没有特异性抗病毒药物,但作为一种自限性疾病,大部分感染者的预后良好。根据中国《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当前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和并发症的处理。
尽管国内尚无猴痘疫苗上市,但已有研究显示,40岁以上接种过天花疫苗的群体具有85%的保护率。对于40岁以下的人群,卢洪洲建议,国家应储备足够的猴痘疫苗,以应对未来可能的疫苗接种需求。同时,他还建议公众在日常生活中采取防护措施,避免与健康状况不明的人发生性行为,尤其是在出国旅行时,应密切关注目的地的猴痘疫情信息,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病毒的动物。
未来展望:加强全球合作应对猴痘疫情
猴痘疫情的再度爆发强调了全球卫生系统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新发传染病的挑战。疫情的跨国性和不可预测性要求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之间建立更为紧密的沟通与协作机制,以确保信息的及时共享和应对措施的迅速落实。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疾病的传播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域,猴痘疫情的发展趋势表明,未来的防控工作必须更加注重预防、早期识别和快速反应。通过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全球卫生界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找到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遏制猴痘疫情的扩散,保护全球人民的健康安全。
随着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共同努力,未来的防控工作将更加系统化、科学化,为全球应对包括猴痘在内的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奠定坚实的基础。公众在防疫工作中也应保持高度的警觉,积极参与防控措施的落实,共同应对这场全球性的卫生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