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肥胖防治的多学科协作与长期管理:从挑战到行动

2024年8月17日,第三届中国肥胖大会(COC2024)在北京隆重召开。此次大会由中国肥胖联盟、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医师协会减重与代谢专科医师分会以及多家学术机构联合主办,吸引了众多肥胖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会,共同探讨肥胖防治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学专家围绕肥胖症的防治、多学科协作模式等热点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肥胖防治面临的挑战与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肥胖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教授在大会上指出,中国肥胖症防治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国成人肥胖率从个位数飙升至目前的50%以上。肥胖问题不仅对国民的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考验。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的数据,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超重率为34.3%,肥胖率达到16.4%。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将高达65.3%,由此带来的医疗费用将攀升至418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面对这一严峻形势,肥胖症防治已刻不容缓。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教育部、体育总局等16个部门启动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并发布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该方案旨在通过3年的时间,广泛建立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提升全民的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推动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并改善部分人群的体重异常状况,从而形成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局面。
多学科协作模式助力肥胖防治
肥胖症的成因复杂,不仅与个体的遗传基因有关,还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等密切相关。因此,单一学科的干预往往难以全面、有效地解决肥胖问题。张忠涛教授在大会上强调,肥胖症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单一学科的范畴,必须通过多学科协作模式来进行防治。
然而,目前中国的肥胖防治工作尚未确立独立的医学学科,这使得防治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张忠涛教授指出,当前肥胖症的治疗仍然呈现出“谁遇谁治”的零散状态。虽然完全打破现有的学科界限并不现实,但通过建立多学科协作的体重管理中心,能够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一站式诊疗服务。这种模式不仅方便了患者,也解决了他们在就医时不知道该看哪个科室的困惑。
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张鹏教授对体重管理中心的概念进行了详细阐述。他指出,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是以患者为中心,以肥胖症为链条,以多学科协作为基础,为患者提供基于证据的标准化、一站式的体重管理方案。中心不仅涵盖了诊断、治疗、教育和随访等各个环节,还通过持续监测与调整,确保减重效果的最大化与长期维持。
大型医院的引领与医联体模式的推广
在肥胖防治过程中,大型医院的作用不容忽视。张忠涛教授认为,大型医院应积极建立体重管理中心,并通过医联体模式辐射基层医院,形成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诊疗体系。通过这种方式,在基层医院筛查出的肥胖患者可以及时转诊至大型医院接受针对性治疗,并在全生命周期内得到有效管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也强调了多学科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他指出,肥胖症的成因复杂,制定减重方案时必须因人施策,确保方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个性化,才能真正帮助患者实现减重目标,并维持其长期的体重健康。
随着国家的重视与倡导,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设立减肥门诊,为肥胖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例如,北京友谊医院自2023年起开设了代谢疾病减重治疗多学科协作(MDT)门诊,并在国家卫健委委托制定的肥胖症指南中,将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作为亮点之一进行推广。未来,通过指南的解读和巡讲,这一模式将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促进体重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
减重策略:科学与长期管理并重
肥胖症的防治不仅仅是减重,更强调科学性和长期管理。张鹏教授介绍,减重方法可分为七大类,包括教育支持、精神心理支持、运动干预、膳食营养干预以及医学治疗(药物、理疗、中医、手术等)。在实际操作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肥胖程度、病因、分型分期等,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他进一步指出,减重务必追求一次成功,并长期维持,因为体重的反复反弹不仅无益于健康,反而可能加剧身体损害。反复减重会导致体脂比上升,甚至引发脂肪肝、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等一系列健康问题。因此,科学的减重策略和长期的体重管理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总结
中国肥胖大会的召开,为全国肥胖防治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通过多学科协作、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的建立以及医联体模式的推广,肥胖症防治工作正在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未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全社会将共同努力,推动肥胖防治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为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