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重视减重与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

2024年8月16日,在中国肥胖大会媒体见面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宇清就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密切关系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肥胖与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性极强,因此,在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重视肥胖的管理与干预至关重要。
肥胖与高血压:隐匿的风险
目前,中国的高血压问题已经非常严重,成年人中高血压的患病率约为27.5%,这意味着全国范围内有2.5亿到3亿人正饱受高血压的困扰。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现已达到3%至4%。肥胖,尤其是儿童青少年和中青年肥胖,是导致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张宇清教授在讲话中强调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即在高血压治疗中,生活方式的改善往往被忽略。许多患者仅依赖药物控制血压,却忽视了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根本性地降低血压风险的重要性。他指出,特别是在中青年人群中,高血压的主要表现为舒张压增高,而其中一个主要病因就是肥胖。
肥胖所导致的高血压不仅难以通过药物完全控制,而且患者通常并未意识到自己的高血压与肥胖之间的直接联系。张宇清教授明确表示,如果肥胖患者能够有效地控制体重,其血压水平也将随之下降,从而降低高血压引发的多种健康风险。
心力衰竭的可逆性:减重与血压控制的作用
心力衰竭往往被视为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阶段,许多患者和医生都认为心力衰竭一旦发生便难以逆转。然而,张宇清教授在大会上指出,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尽管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通过有效的治疗,尤其是病因治疗,许多患者的预后可以显著改善。
对于那些因高血压控制不佳或肥胖引发的心力衰竭患者来说,通过积极治疗以实现有效减重和血压控制,心力衰竭的进展甚至可能被逆转。张教授特别提到,过去的医学观点认为心力衰竭无法逆转,但如今,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对于肥胖和高血压等心力衰竭诱因的有效管理,许多患者的心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
这种新的治疗理念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也为心力衰竭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张宇清教授呼吁,医疗界应更加重视肥胖和高血压等可控因素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心律失常与肥胖的关联:综合管理的重要性
除了高血压和心力衰竭,肥胖与心律失常之间也存在密切联系。张宇清教授指出,房颤等心律失常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肥胖、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在房颤的治疗过程中,单纯依赖药物并不足以解决问题。有效的减重和血压控制对于预防房颤复发至关重要。例如,在房颤射频消融手术后,如果患者能够通过减重和控制血压,复发的风险将显著降低。这种多维度的综合管理方式不仅有助于改善心律失常患者的健康状况,还能减少其对药物的依赖,从而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有效减重的标准与方法
张宇清教授在大会上进一步强调了减重的必要性。他指出,所谓“有效减重”并不仅仅是减轻几公斤体重,而是指减重幅度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一般来说,减重至少要达到5%才能看到明显的治疗效果,而最理想的情况是减重幅度超过10%。
实现有效减重不仅依赖于患者的努力,更需要结合多种生活方式的干预措施。张教授建议,患者在减重的过程中,必须同时注重膳食管理,控制盐分和热量的摄入,同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这种综合性的减重策略,能够帮助患者不仅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还能长期维持健康体重,从而大大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结论
肥胖作为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已经对中国的心血管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通过在中国肥胖大会上张宇清教授的讲话可以看出,肥胖与高血压、心力衰竭以及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非常密切。有效的减重和生活方式干预不仅是治疗这些疾病的关键手段,也是预防其发生的根本措施。
在未来的医疗实践中,医生和患者都应更加重视肥胖管理,特别是在治疗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时,不能仅依赖药物,而应通过科学的减重与生活方式调整,来实现全面的健康改善。只有通过这种综合管理方式,才能真正帮助患者实现长期的健康目标,减少心血管疾病对生命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