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首发:In vivo CAR-T疗法成功应用于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梅恒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上发表了一项关键性研究,首次展示了体内CAR-T(In vivo CAR-T)疗法在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中的临床成功案例。这项研究不仅标志着体内CAR-T技术从理论概念到临床验证的重大飞跃,也为未来CAR-T治疗铺设了一条全新路径。
背景:突破传统CAR-T瓶颈
CAR-T细胞疗法因其在血液肿瘤中的瞩目疗效而备受关注。但现有自体CAR-T技术存在一系列限制:制造流程复杂、周期漫长、存储和运输要求高、成本昂贵等,不仅给患者就医带来不便,也限制了其应用推广。
相比之下,体内CAR-T(In vivo CAR-T)疗法通过将CAR转基因直接递送至内源性T细胞,在体内直接重编程产生CAR-T细胞。这种“即用型”治疗方式无需外周血细胞采集、体外扩增及淋巴细胞清除,大幅简化了治疗全过程,能够显著降低成本和时间,为患者争取更多抢救机会。
但即便如此,目前针对In vivo CAR-T的临床研究仍极少报道,绝大部分验证停留在临床前阶段。
研究亮点:ESO-T01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应用
华中科技大学团队在此次研究中使用了一款基于慢病毒载体的体内CAR-T产品——ESO-T01。这是由EsoBiotec(阿斯利康子公司)和普瑞金联合开发的药物,其设计特点包括:
精准靶向:以抗TCR纳米抗体实现T细胞特异性靶向,避免脱靶风险;
免疫屏蔽性:表达CD47蛋白,以减少单核吞噬系统清除;
低免疫原性:敲除MHC-I基因,从而显著降低免疫反应。
ESO-T01的核心靶点是B细胞成熟抗原(BCMA),这也是目前多发性骨髓瘤CAR-T疗法开发的主要方向之一。
临床试验设计与初步结果
招募情况
研究团队在2024年11月至2025年1月间招募了4例经过多线治疗无效、病情进展的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这些患者病情均较为复杂,比如五药耐药、多部位髓外病变及BCMA-GPRC5D CAR-T治疗失败病例等。
治疗方案
患者接受了一次静脉输注ESO-T01,无需单个核细胞采集和淋巴细胞清除处理,输注剂量为2.0×10⁸转导单位。
安全性与耐受性
输注后,所有患者在第一天内出现短暂的急性炎症反应,包括发冷、低血压和发热。这些症状通过地塞米松或对症治疗后迅速缓解。
在28天内,部分患者出现3至4级血细胞减少,但大多数在后续随访中恢复到基线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4因脑脊液中肿瘤负荷高,出现轻度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
疗效分析
截至2025年4月的随访数据显示:
完全缓解(sCR):患者1和患者2分别在2个月和28天时达到严格完全缓解,髓内及髓外病灶完全消失。
部分缓解(PR):患者3和患者4的肿瘤病灶缩小,且骨髓微小残留病灶转阴,血清蛋白电泳及游离轻链浓度明显改善。
CAR-T细胞在输注后第4-8天开始在外周血中被检测到,并在10-17天达到扩增峰值。同时,骨髓、肿瘤组织和脑脊液中也检出CAR-T细胞,并伴随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浸润增加。
意义与展望
当前,有关In vivo CAR-T的报道多集中于临床前研究,这是首次将其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试验报告。《柳叶刀》的这一研究标志着体内CAR-T技术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展现出以下潜力:
治疗效率提升:跳过外周血单采及淋巴清除环节,大幅缩短治疗耗时;
患者可及性提高:以更简化方式覆盖更广泛患者人群;
技术优化参考:提供有关慢病毒载体安全性、耐受性及剂量设定关键数据。
至今为止,ESO-T01显示出安全且有效的治疗前景,但研究团队也强调了后续需探索更高剂量范围、长期随访其潜在脱靶与致瘤性风险。
结语:打开CAR-T治疗新纪元
华中科技大学团队的研究为In vivo CAR-T细胞疗法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临床证据。这不仅是多发性骨髓瘤治疗领域的一次技术飞跃,也是现代细胞疗法未来方向的重要启示。
在全球范围内,CAR-T疗法正以迅猛速度扩展,从复杂细胞制备到标准化、现货型治疗的转变,In vivo CAR-T疗法无疑将引领此变革潮流,造福更广泛患者群体。而ESO-T01项目的成功,也有望助力推动这一新型疗法进一步普及并造福全球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