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复旦大学团队在《科学》发表突破性研究,为致命罕见脑病ALSP带来治疗希望

大脑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每日处理大量信息并支持各种关键功能。在确保神经元正常运作的同时,小胶质细胞以“保卫者”的身份发挥重要作用,负责清理代谢废物、杀灭入侵病原体以及修复神经损伤。然而,当小胶质细胞功能受损时,可能诱发一类致命的罕见脑病——成人起病的脑白质病伴轴索球样变和色素胶质细胞(ALSP)。
ALSP是一种由 CSF1R基因突变 引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通常在40岁左右开始出现运动障碍、认知衰退和语言问题,平均生存期仅为3~6年,迄今被认为“无药可治”。然而,最近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或将改写这一疾病的治疗格局。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彭勃教授、饶艳霞教授团队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曹立教授团队合作,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治疗策略,通过 骨髓移植替换病变小胶质细胞,成功实现了ALSP的疾病控制。
ALSP的核心病理:从小胶质细胞数量减少到功能紊乱
ALSP的发病机制主要围绕 CSF1R基因突变 这一核心展开。CSF1R突变导致小胶质细胞功能失常,其具体表现为:
小胶质细胞数量锐减:
病变小胶质细胞的数量显著下降(减少约70%),难以维持正常的神经保护功能。
炎症与毒素释放:
剩余的小胶质细胞不仅无法履行“垃圾清理”职责,还释放有害分子,加剧神经损伤。
神经退行性改变:
髓鞘破坏、脑白质损伤逐步加重,最终导致严重的认知、运动功能衰退。
科研难题的突破:全新小鼠模型精准模拟ALSP
由于ALSP极其罕见,早期的动物实验并未能全面再现该疾病的病理特征。复旦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全球ALSP患者的基因突变数据,锁定了两个最常见的CSF1R突变位点(I794T与E633K),培育出高度符合真实病情的小鼠模型。这些小鼠成功模拟了ALSP核心特征,包括:
小胶质细胞减少;
脑白质损伤与髓鞘破坏;
运动协调障碍与认知功能衰退。
这一模型为深入探讨ALSP的病理机制和治疗策略打下了坚实基础。
突破性疗法:骨髓移植(Mr BMT)替换病变小胶质细胞
针对小胶质细胞功能障碍,彭勃团队早在数年前提出“小胶质细胞替换策略”(Mr BMT)。该技术通过骨髓移植,用健康供体的骨髓细胞替换患者病变小胶质细胞,恢复细胞功能。
治疗原理:
清除病变小胶质细胞:
通过药物手段,清除突变小胶质细胞,为健康细胞“腾出空间”。
骨髓细胞替代:
健康骨髓细胞被移植到患者体内,分化为功能正常的小胶质细胞,重建神经保护机制。
动物实验成果:
在ALSP小鼠模型的测试中,Mr BMT展示了优越的治疗效果:
替换效率超过90%;
小胶质细胞数量恢复正常;
脑白质损伤显著修复;
运动与认知功能显著改善。
此外,研究还提出了其他两种补充方案:基于外周血细胞移植的 Mr PB 技术 和精准局部移植的 Mr MT 技术,为疾病干预提供了多样选择。
从动物模型到临床试验:实证ALSP治疗突破
基于动物实验的成功结果,团队开展了一项 骨髓移植(Mr BMT)临床研究,招募了8名ALSP患者进行治疗并随访长达两年。
初步临床观察结果:
小胶质细胞代谢恢复:
受治疗患者供体小胶质细胞功能显著恢复,炎症逐步得到控制。
脑萎缩停止:
核磁共振检查显示,大脑萎缩停止,并且局部受损区域有所恢复。
病情趋于稳定:
在两年的随访中,患者的运动、语言及认知功能趋于稳定,部分指标甚至改善。
这些结果表明,骨髓移植为ALSP提供了一种有效控制疾病的治疗选择。
未来展望:优化疗法,探索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尽管骨髓移植疗法在ALSP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团队正在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替换效率并确保长期稳定性。同时,他们也计划探索该疗法在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潜在应用,如:
阿尔茨海默病(AD);
多发性硬化症(MS);
其他小胶质细胞相关疾病。
结语:为罕见神经病患者带来新生希望
这项发表在《科学》上的研究标志着ALSP这一“无药可治”疾病的治疗取得了里程碑式突破。通过骨髓移植替换病变小胶质细胞,我们终于找到了延缓这一致命罕见脑病进展的有效方法。随着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和普及,这项突破性疗法有望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并推动神经科学领域的持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