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AATF促进胆囊癌抗PD-L1免疫疗法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团队合作在《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CircRNome-wide characterisation reveals the promoting role of circAATF in anti-PD-L1 immunotherapy of gallbladder carcinom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从环状RNA图谱入手,详细分析了胆囊癌(GBC)中的特异性环状RNA,揭示了circAATF在抗PD-L1免疫治疗中的促进作用。这一发现为进一步探索胆囊癌的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对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01 胆囊癌与免疫治疗的背景
胆囊癌(GBC)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胆道肿瘤,占胆道癌症的绝大多数。由于该病起病隐匿,患者在确诊时往往已处于晚期,并伴有远处转移,因此生存率极低。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即使结合化疗和放疗,患者的预后也并不理想。近年来,随着免疫治疗技术的发展,靶向PD-1/PD-L1通路的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已被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然而,目前在胆囊癌中的应用仍然十分有限。
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但肿瘤细胞常通过各种途径逃避免疫监视,获得持续生长的能力。研究发现,PD-1/PD-L1通路在肿瘤免疫逃逸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抑制T细胞活性,降低免疫系统的杀伤力。虽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B)在多种癌症中显示出良好效果,但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胆囊癌的治疗效果。随着环状RNA在癌症免疫调节中的作用逐渐被揭示,其作为免疫治疗潜在靶点的价值也备受关注。本研究聚焦于环状AATF(circAATF)在胆囊癌中的作用,揭示了它对PD-L1表达及其抗PD-L1疗法效果的影响。
02 circAATF在胆囊癌抗PD-L1疗法中的促进作用
研究团队发现circAATF在胆囊癌细胞中表达显著上调,与PD-L1水平呈正相关。通过对胆囊癌肿瘤样本的分析,发现circAATF不仅促进了癌细胞增殖,还增强了PD-L1的表达。进一步的实验显示,circAATF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能够显著提高抗PD-L1疗法的疗效。通过在小鼠模型中进行实验,研究人员发现表达circAATF的小鼠在接受抗PD-L1治疗后,肿瘤体积明显缩小,生存时间也较长。
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当circAATF过表达时,PBMC细胞中的PD-L1水平上调,但在无PBMC存在时并未出现该情况,表明PBMC在circAATF引导PD-L1表达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此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ircAATF过表达的肿瘤样本中PD-L1的丰度显著增加。这一结果支持了circAATF对PD-L1表达的促进作用,尤其在抗PD-L1免疫治疗中能够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03 circAATF通过磷酸化AKT信号通路调节PD-L1表达
为了更深入探究circAATF在胆囊癌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团队进一步分析了circAATF在分子水平上的调节机制。研究表明,circAATF能够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上调PD-L1表达,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此外,circAATF通过作为miR-142-5p的海绵,解除其对PD-L1和AATF mRNA的抑制,从而在转录后水平上增强了PD-L1的表达。
实验显示,在PBMC共培养系统中,circAATF的过表达显著提高了AATF和PD-L1的水平,而抑制circAATF则显著降低了二者的表达水平。这些结果进一步支持了circAATF在胆囊癌免疫逃逸中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在抑制miR-142-5p后,circAATF能够更有效地促进胆囊癌细胞的生长,并增强抗PD-L1疗法的疗效。这一发现为circAATF作为胆囊癌免疫治疗潜在靶点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04 circAATF作为胆囊癌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前景
总而言之,circAATF在胆囊癌细胞中高表达,与PD-L1水平密切相关,并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和吸收miR-142-5p等机制促进PD-L1的上调。circAATF不仅能在抗PD-L1免疫治疗中发挥增效作用,还可显著提高胆囊癌细胞对免疫疗法的响应率。基于此,circAATF有望成为胆囊癌免疫治疗中的生物标志物及潜在靶点,为胆囊癌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研究为环状RNA在胆囊癌发展和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见解,具有较高的临床转化潜力。未来,随着更多临床数据的积累,circAATF在胆囊癌免疫治疗中的具体作用将进一步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