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聚焦类风湿关节炎靶向治疗,Tri-ARTEX递送系统带来新突破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以 关节肿胀、严重炎症 和组织破坏为主要特征。这种疾病不仅显著损害患者生活质量,还存在治疗难度。目前常规疗法如皮下或关节内注射虽可缓解症状,但由于 生物利用度低、靶向性差 以及副作用多等问题,疗效常常受到限制。近日,发表在《Adv Healthc Mater》上的一项研究提出了基于 脂质膜弹性调节的细胞外囊泡(EVs)模拟物 —— Tri-ARTEX,为类风湿关节炎精准疗法带来新希望。
常规治疗难点:生物分布及靶向性问题
研究指出,传统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注射和全身性药物递送方案,但面临以下问题:
药物的生物半衰期短:关键药物在体内易被快速降解,导致作用时间有限。
靶向精准性差:针对病变关节的特异性治疗有限,药物分布不均匀,可能引发全身副作用。
病理环境挑战: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血管迂曲、慢性炎症以及纤维化滑膜细胞外基质阻碍药物递送。
基于此,开发一种能 精准靶向病变关节 的新型递送系统成为迫切需求。
创新设计:脂质膜弹性调节的Tri-ARTEX递送系统
脂质膜弹性的重要性:
脂质体药物递送系统中,膜弹性作为调节递送效率的关键参数已在肿瘤等领域有所研究。然而,其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鲜有涉及。研究人员创新设计了一种基于脂质/聚合物杂化系统的 细胞外囊泡(Tri-ARTEX),通过调节膜弹性,提升其机械稳定性与治疗性能。
Tri-ARTEX核心组成:
聚(环氧乙烷)-b-聚(ε-己内酯)-b-聚(环氧乙烷)(PEO-b-PCL-b-PEO):通过调节比例改变膜的弹性和强度,支持纳米颗粒稳定性。
包裹干细胞提取物(CE)及microRNA(AntagomiR155):抗炎协同作用增强递送效果。
实验成果:Tri-ARTEX展现卓越性能及优化疗效
性能表征与稳定性分析:
研究通过表征不同比例的Tri-LIPs和Tri-ARTEX制剂,发现:
粒径稳定:Tri-LIPs粒径在58~87nm之间,包裹后略增大,利于递送。
表面电荷调整:带正电的Tri-LIPs包裹负电核酸后转为略负,确保靶向性。
稳定性强:PEO-b-PCL-b-PEO增强脂质膜机械强度,同时保护核酸免受降解。
膜弹性优化:
通过 扩展Voigt粘弹性模型 拟合实验,研究发现:
Tri-LIP 6:4膜机械强度最佳,但刚性过高可能影响递送效率。
Tri-LIP 8:2表现出平衡特性,在膜强度与递送效率之间取得最佳效果。
靶向性与治疗效果:Tri-ARTEX在炎症性环境中的优势
在细胞及动物模型中,Tri-ARTEX凭借中等膜弹性实现了卓越的治疗效果:
细胞实验:
Tri-LIP 6:4的细胞摄取量高达174%,但由于过于刚性滞留在细胞外。
Tri-LIP 8:2实现最佳内化效率,结合膜相互作用和胞吞深度,确保药物递送与吸收。
动物实验:
在胶原诱导关节炎(CIA)小鼠模型中,Tri-LIP 8:2表现出显著的关节靶向性,炎症关节的药物积累显著高于其他制剂,且持续时间长达48小时。
发炎关节荧光标记强度最高,确保定位准确性。
在治疗后,滑膜浸润减少、骨结构保持完整,软骨损伤显著减轻。
炎症抑制与抗炎基因效果:类风湿关节炎优化解决方案
Tri-ARTEX在CIA小鼠中的系统疗效:
抗炎作用显著:
Tri-ARTEX 8:2组在小鼠关节炎评分及爪厚度恢复方面表现出最佳效果,接近正常水平。
血液分析显示,抗炎细胞因子(IL-10、IL-4)表达显著提高,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IFN-γ)显著下降。
协同机制增强:
联合递送CE和AntagomiR155,实现抗炎基因表达与细胞递送的协同效应,促进M1巨噬细胞向M2型重编程,全面抑制滑膜增生及骨软骨侵蚀。
应用前景:靶向类风湿关节炎的未来优选
药物开发与应用:
精准靶向治疗: Tri-ARTEX通过中等膜弹性实现更高的关节定位与递送效率,为未来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提供革新工具。
全身分布优化: 中等机械强度协助药物在炎症微环境中的循环与靶向,为药物递送带来更广泛应用价值。
扩展领域:
Tri-ARTEX技术的成功不仅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还可用于其他炎症性疾病、免疫疾病以及慢性病治疗中,为药物递送和精准治疗开辟了新方向。
总结:Tri-ARTEX赋能精准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迎来新曙光
这项研究基于脂质膜弹性调节的Tri-ARTEX递送系统,通过优化机械强度与递送效率,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了一种突破性新策略。实验验证了Tri-ARTEX在 抗炎效果、药物分布及靶向性 上的优越性能,尤其是 Tri-ARTEX 8:2 的卓越疗效,为慢性免疫疾病解决方案带来新的希望。这一工具不仅有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还将推动精准医学与药物递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