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小核酸药物初战告捷:天使综合征治疗迈出关键一步

近日,罗氏制药公司发布了一项突破性的临床研究成果,为治疗罕见遗传疾病——天使综合征(Angelman syndrome)带来新的希望。这项研究结果已于2025年7月11日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Medicine》,引起了医学界广泛关注。
天使综合征:一种因基因沉默而“失声”的疾病
天使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发育障碍,每约2万名婴儿中便有1例患病。患者通常表现出严重的认知障碍、癫痫、运动和睡眠问题,以及常伴随的缄默症状(终生不说话者并不少见),而他们标志性的“常挂笑容”的面部表情,使得该病被称为“天使”综合征。
该病由15号染色体上的 UBE3A基因突变或缺失所致。但与普通的单基因遗传病不同,UBE3A 的遗传机制更为复杂:来自父系的 UBE3A 拷贝通常会被其反义链的非编码RNA —— UBE3A-ATS所“沉默”,所以功能完全依赖母系的 UBE3A 拷贝。一旦母系拷贝发生异常,患者就无法正常合成 UBE3A 蛋白,从而发病。
目前,临床尚无根治手段,治疗主要以控制癫痫和进行康复干预为主。
Rugonersen:解除沉默、激活“父系”基因的关键一击
罗氏此次公布的新药名为Rugonersen(研发编号 RO7248824),属于反义寡核苷酸(ASO)类药物。它通过靶向抑制UBE3A-ATS,从而解除其对父源 UBE3A 基因的压制作用,使沉默的基因重新被激活,恢复蛋白表达,从根本机制上介入治疗。
TANGELO临床试验:安全性与疗效双双传来积极信号
Rugonersen 的疗效与安全性验证来自名为TANGELO的临床1期试验。这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剂量递增的研究设计,共招募了61位年龄在1至12岁之间的患儿,其中男孩33人,女孩28人。
本次研究的主要终点为药物的安全性与耐受性,次要终点为药代动力学,而探索性终点则包括:
脑电图δ波功率(2-4Hz)变化;
Bayley婴幼儿发育量表(第三版)评分;
Vineland适应行为量表(第三版)的多项维度。
结果显示,Rugonersen 在各剂量组中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无严重不良反应。此外,药物还展现出剂量依赖的改善趋势——尤其在脑电图异常的部分逆转、以及患者关键发育指标的提升方面,均超出了自然病程的预期值。
研究意义:迈出从对症缓解到潜在干预的关键一步这是首次有小核酸药物在天使综合征领域进入临床验证,并展现出明确生物标志改善与功能提升的信号。研究人员表示,这一结果为 Rugonersen 后续更大规模的临床开发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治疗以基因印迹相关疾病开启了全新路径。
虽然距离正式上市还有较长的研发路程,但 Rugonersen 的初步成果已为患儿家庭点亮了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