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大学开发全新 iPS 细胞培养系统,为胸腺免疫再生带来关键突破

近期,京都大学的 Yoko Hamazaki 教授和 Yann Pretemer 助理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成功利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 细胞)开发出完全体外培养系统,首次完整模拟了人类胸腺上皮细胞(TEC)从早期发育到终末成熟的全过程。这项研究不仅填补了人类胸腺器官发生领域的空白,更为免疫缺陷疾病(如迪乔治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以及功能性 T 细胞的体外制备奠定了新希望。
胸腺:免疫系统的“训练基地”
胸腺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器官,负责指导未成熟的胸腺细胞(T细胞)分化为成熟的 T 细胞。胸腺内通过皮质TEC(cTEC)和髓质TEC(mTEC)构建的微环境,分别负责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确保 T 细胞能够识别外来抗原并避免攻击自身组织。其中,mTEC的关键分子 AIRE 主要帮助 T 细胞实现免疫自我耐受。
然而,胸腺发育研究长期面临诸多挑战:人体原代 TEC高度异质性且难以分离;小鼠模型与人类胸腺在发育时间、组织形态以及关键基因保留上差异显著。加之原代 TEC 在体外培养中容易丢失关键基因(如 FOXN1),为科学家们的研究造成了诸多瓶颈。
创新方案:利用 iPS 细胞再现人类 TEC 发育
为了突破这些技术难题,研究团队设计了一套化学成分明确的诱导方案,利用 iPS 细胞一步步“变身”为 TEC:
早期诱导:首先通过 Activin A 和 CHIR99021 等因子帮助 iPS 细胞分化为定形内胚层(DE)。
器官前体生成:再加入BMP抑制剂(LDN-193189)和TGFβ抑制剂(A-83-01),诱导出前肠前段内胚层(AFE)——胸腺和甲状腺等咽器官的共同前体。
精准调控胸腺起源:第7天加入视黄酸(RA)和FGF8,分别精准调控 HOXA3 的表达并促进咽结构发育,第28天成功诱导出 FOXN1⁺ TEC 祖细胞样细胞,其 FOXN1表达量达到儿科捐赠者原代TEC的一半。
长期成熟:通过进一步培养至第133天,人类 TEC 结束终末成熟,重现皮质与髓质分隔结构。
TEC 功能验证:重现胸腺“训练”机制
团队还开发了 FOXN1-mCherry 荧光报告细胞系,用于实时观测 TEC 的发育过程。实验发现,在第133天,TEC最终分化为两个群体:
cTEC(高表达 PSMB11、PRSS16):负责阳性选择,引导 T 细胞识别外来抗原。
mTEC(高表达特异性趋化因子 CCL19、CCL21):帮助 T 细胞迁移至髓质,并实现自我耐受。
重现胸腺空间结构后,团队进一步验证了诱导 TEC 的功能性。研究显示,该类 iTEC 可表达 IL-7(支持 T 细胞存活)、DLL4(关键分化配体)和 MHC II分子,还能通过与双阳性胸腺细胞共培养,成功生成功能性 CD4⁺ 和 CD8⁺ 单阳性 T 细胞,其“初始 T 细胞”比例及 TCRβ 受体多样性均接近人类胸腺的原代细胞。
应用潜力:免疫再生与临床疾病治疗
研发出的 iTEC 对多个免疫和胸腺相关疾病的治疗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缺陷患者的治疗新方法:对于迪乔治综合征等先天性胸腺发育异常患者,可通过患者自身的 iPS 细胞诱导出功能性 T 细胞,绕开供体稀缺与移植排斥问题。
胸腺再生新策略:为化疗后胸腺损伤或衰老相关胸腺萎缩的患者,筛选促进 TEC 增殖、调控 NF-κB 或 NOTCH信号的药物。
疾病模型与机制研究:用于模拟 FOXN1 突变导致的胸腺异常(如“裸鼠样”表型),协助科学家研究免疫缺陷的病理过程。
新药开发:该系统为研发诱导胸腺再生的新型药物提供了理想平台。
前景展望与未来研究方向
该研究不仅是胸腺发育领域一项突破性进展,也为再生医学提供了重要平台。研究团队计划进一步优化 iTEC 的成熟效率,探索 iTEC 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潜力。例如通过单细胞 RNA 测序分析,他们发现人类与小鼠 TEC 发育机制存在高度共通性,这为跨物种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与此同时,系统内自发出现的间充质样细胞为 iTEC 提供了关键微环境支持,为维持长期稳定性提供了可能。
结论:再生免疫医学的关键进展
京都大学团队成功开发的 iPS 细胞胸腺培养系统,实现了从早期发育到终末成熟的全过程再现,为胸腺和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带来变革性可能。这项研究不仅提升了学界对 TEC 发育机制的认知,还为免疫缺陷患者、胸腺相关疾病以及胸腺再生药物的研发提供了重要支持。未来,这一创新技术或将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支柱,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