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研究揭示:B细胞自身抗体或为房颤新病因,清除B细胞可显著降低发病率

2025年10月8日,哈佛大学医题为 《B细胞通过自身抗体促进心房颤动发生》。研究发现,B细胞在房颤的发生中扮演了关键促发角色,其分泌的自身抗体会诱导心肌电生理异常,从而导致心律失常。这一发现为房颤的免疫机制提供了新的解释,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新靶点。
房颤:常见却复杂的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类型,可引起心力衰竭和血栓性脑卒中,是导致心血管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的标准治疗包括复律、导管消融及抗心律失常药物,但房颤复发率仍高。虽然抗凝治疗可有效防止中风,但长期出血风险限制了其广泛使用。因此,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房颤发生的根本机制,以期开发更安全、有效的干预手段。
HOMER模型揭示:房颤风险因素可激活免疫反应
研究团队利用一种名为 HOMER(高血压、肥胖及二尖瓣反流)的小鼠模型,模拟人类房颤的典型危险因素。结果发现,在这些小鼠中,心脏引流淋巴结与左心房的树突状细胞(DC)数量明显增加,并检测到心肌来源的蛋白质信号,这提示免疫系统被激活。
这种免疫激活进一步刺激B细胞扩增,促使其在干扰素-α的作用下产生针对心肌细胞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损害心肌钙离子调节机制,导致电生理紊乱,从而增加心律失常风险。
清除B细胞显著抑制房颤发生
为了验证B细胞在房颤中的作用,研究人员使用了两种B细胞缺陷小鼠模型:
μMT HOMER小鼠:B细胞发育被阻断;
Mb1cre/+ Prdm1fl/fl HOMER小鼠:浆细胞发育受限。
结果显示,这两种模型的房颤诱发率均显著下降,且心房动作电位时程恢复正常,提示B细胞及其分泌产物是关键病理环节。
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团队应用临床常用的抗CD20单克隆抗体清除HOMER小鼠体内的B细胞后,房颤发生率降至原先的约五分之一,证实了B细胞耗竭疗法的潜在防治价值。
B细胞:房颤免疫学研究的新突破口
这项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体液免疫在房颤形成过程中的致病作用。研究表明,常见的代谢与结构性风险因素(如高血压、肥胖等)可触发免疫系统攻击自身心肌组织,进而改变心肌电活动模式。
通过靶向B细胞或抑制浆细胞成熟,能够有效阻断自身抗体对心肌的损伤链条,显著降低房颤发生概率。该发现不仅为理解房颤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未来开发免疫调节型心律失常治疗药物奠定了基础。
总结:免疫调控或成房颤治疗新方向
总体来看,哈佛团队的研究强调了B细胞—自身抗体—电生理异常这一全新病理通路。
该成果提示,除了传统的节律控制与抗凝治疗外,针对体液免疫的干预策略可能成为未来房颤精准治疗的重要方向,为众多患者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