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新进展:阿司匹林是否还能“独挑大梁”?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危及生命的常见心血管急症,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仍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为了防止术后血栓形成及心血管事件复发,传统方案通常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即阿司匹林联合P2Y12受体抑制剂。然而,随着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出现,术后早期停用阿司匹林、改用单药治疗的策略正受到越来越多关注。2025年8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刊登的一项巴西研究,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
研究背景:阿司匹林“退场”的可行性引发关注
过去数十年,阿司匹林一直是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石。然而,其长期使用常伴随出血风险增加。研究者提出疑问:在使用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等强效P2Y12抑制剂的背景下,是否可以安全地提前停用阿司匹林,从而在保证疗效的同时降低出血风险?
研究设计:对比单药与双药治疗效果
研究团队在巴西开展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对照试验。入选对象为成功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共3410人。
单药组(1712例):术后不久停用阿司匹林,仅继续使用强效P2Y12抑制剂(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
双药组(1698例):继续常规DAPT疗程。
研究随访期为12个月,主要观察两项复合终点:
缺血事件复合终点(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或紧急血运重建);
出血事件终点(主要或临床相关的非主要出血)。
主要结果:单药治疗出血更少,但未达非劣效标准

研究结果显示:
缺血事件方面:12个月内,单药组7.0%,双药组5.5%,两组差异(1.47个百分点;95%CI:-0.16~3.10)未能达到非劣效标准(p=0.11)。
出血事件方面:单药组2.0%,双药组4.9%,单药显著降低出血风险(绝对风险差异-2.97个百分点;95%CI:-4.20~-1.73)。
支架内血栓形成:单药组略高(12例 vs 4例)。
结论与启示:出血减少,但疗效尚待验证
研究结论认为,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PCI术后12个月内,单独使用强效P2Y12抑制剂的疗法未能证明在缺血事件上不劣于传统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尽管它显著降低了出血风险。
这项研究提示,早期停用阿司匹林并非所有患者的最佳选择。未来仍需更多大规模研究来确定哪些患者能够安全受益于单药策略,以实现个体化、平衡化的抗血小板治疗。
总结
在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的探索中,阿司匹林的“地位”正面临重新评估。虽然P2Y12抑制剂单药治疗展现出降低出血风险的潜力,但其对缺血事件的保护作用仍需进一步证实。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聚焦于如何在疗效与安全之间找到更精准的平衡点,从而为不同类型的心血管患者量身定制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