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领域的挑战与机遇

在2015年至2021年间,生物医药行业经历了一段资本市场的繁荣期,这一现象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监管改革、技术创新的浪潮以及疫情所带来的相关需求爆发,都为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自2021年以来,行业面临了一些困难,资本寒冬的背景下,许多新机遇逐渐显现。
在最近的一次对话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义汉提到,生物医药领域需要坚持长期主义精神,尤其是在面对挑战时。他强调,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人都应该专注于长远目标,具备耐心和应对失败的心理准备。在他看来,尽管当前生物医药行业存在不少困难,但同时也孕育着新的机会。
陈义汉特别提到,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和方法创新仍显不足。他指出,尤其是在新药的研发上,中国很少能够发现新的靶点和结构,这表明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亟待加强。他呼吁行业应更加冷静、清醒地面对现状,与激光、航天、云计算和量子等技术领域相比,生物医药的创新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此外,陈义汉还强调了医疗器械国产化的重要性。尽管当前许多医院的设备质量较高,但大部分设备的知识产权和技术发明并不在中国。面对这种状况,他相信,党和政府在推动国产替代方面的努力,将会改变这一局面。
在生物医药行业面临的资本寒冬问题上,复星国际执行董事陈启宇表示,当前市场的不景气只是行业周期的一部分,企业需要通过差异化的创新来渡过这个阶段。他提到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前沿技术将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副总经理何苗也分析了市场现状。尽管生物医药行业仍未走出寒冬,但她看到科研和产业界的信心正在恢复。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的生物药品和生物医药制造业规模出现同比增长,这是一种积极的信号。然而,她也指出当前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企业规模小而分散、热门领域扎堆投资、缺乏原始创新及龙头企业等。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在2024年推出了规模达到千亿的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其中生物医药产业母基金的规模为215.01亿元人民币。这显示出上海市委市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视和支持。何苗提到,投资人已经意识到生物医药企业需要更长的周期来完成从基础研究到市场化的转化过程,因此,上海国投先导母基金的投资期限设定为15年,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尽管生物医药行业面临诸多挑战,但在新的机遇和政策支持的背景下,行业依然有望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期主义精神、技术创新以及国产化将是推动生物医药行业转型与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