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坚与cGAS发现:破解DNA免疫传感的奥秘

2024年9月19日,华人科学家陈志坚因其在DNA传感机制中的杰出贡献,荣获了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这一发现为解释先天免疫系统如何感知外来及自身DNA开辟了全新的视角,也为癌症、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陈志坚教授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工作,担任分子生物学教授及炎症研究中心主任。
cGAS的发现与先天免疫的奥秘
早在20世纪初,免疫学的奠基者埃利·梅契尼科夫就指出,核酸能够刺激免疫反应。然而,科学界长期未能解开这一机制的具体运作方式。DNA通常存在于细胞核和线粒体中,当它出现在细胞质中时,细胞便会发出警报,启动免疫反应。这一警报依赖于一种名为模式识别受体的“探测器”,其能够检测并识别病原体或自身衍生的威胁。科学家们曾发现Toll样受体能感知核酸发出的危险信号,但这一机制并非免疫系统的唯一防线。
2008年,美国科学家格伦·巴伯与中国科学家舒红兵分别独立发现了STING蛋白,它在DNA感知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够启动Ⅰ型干扰素的产生,从而帮助细胞抵御病毒。然而,STING本身并不能直接感知DNA,这意味着在DNA感知和STING激活之间仍存在一个关键的未解环节。
寻找关键环节:cGAS的发现
陈志坚团队的研究集中于揭开细胞内DNA传感器的运作机制。通过实验,他发现了在DNA感知过程中,STING激活是由一个小分子信使引发的,这个信使由鸟苷酸和腺苷酸连接在一起,称为环鸟苷酸-腺苷酸(cGAMP)。cGAMP是DNA传感的核心信号分子,它通过与STING结合,促使细胞产生抗病毒干扰素。然而,cGAMP是如何产生的?又是谁负责制造这一信使?
通过进一步实验,陈志坚团队发现了这一关键酶——cGAS。cGAS能与游离的DNA结合,启动酶促反应并产生cGAMP。cGAMP随后激活STING,进而调控Ⅰ型干扰素及其他促炎因子的分泌,形成强大的免疫反应。更为重要的是,cGAS的反应不依赖于DNA的特定序列,这意味着它能够有效应对多种不同病原体。
cGAS的应用潜力与挑战
尽管cGAS在应对外来病原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也具有“双刃剑”的特性。某些情况下,自身DNA可能意外进入细胞质并激活cGAS,从而引发异常的免疫反应。这样的异常激活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密切相关。此外,心肌炎等炎症性疾病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也与cGAS的异常活跃有关。这一机制提醒科学家们,尽管cGAS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医学应用前景,但其潜在的副作用同样值得关注。
在防御病毒感染方面,cGAS的作用不容忽视。它能够感知并防御多种DNA病毒及细菌,甚至在应对逆转录病毒(如HIV)时也展现出强大的潜力。此外,cGAS及其产物cGAMP在疫苗佐剂和癌症免疫治疗中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们能够显著增强抗体的产生及T细胞的活性,表明这一分子通路未来可能会成为癌症免疫疗法的新方向。
总结与展望
陈志坚教授及其团队对cGAS-cGAMP-STING通路的发现,揭示了细胞如何感知DNA并激活免疫反应的复杂机制。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先天免疫学领域的重要空白,还为治疗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癌症带来了新的希望。尽管cGAS的作用机制已经得到初步揭示,但未来仍有许多未知之处等待进一步探索,特别是在如何平衡cGAS的免疫防御功能与其潜在的病理作用之间,仍是科学界面临的重要挑战。
陈志坚的贡献无疑为全球生物医学界带来了新的启示。正如他所言,科学家的好奇心和对答案的不懈追求,揭示了人类免疫系统对抗外部病原体和内部威胁的奥秘,也为人类健康的未来提供了更广阔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