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ung-RADS:为中国人群量身定制的肺结节风险分级系统

肺癌已成为全球公认的“头号癌症杀手”,在中国的发病和死亡率均位居各类癌症之首。根据最新数据,2022年中国新发肺癌病例达106.06万,死亡人数为73.3万。早期肺癌往往无明显症状,许多患者在发现时已属晚期,早期诊断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国际肺癌研究协会的研究显示,早期肺癌的五年生存率可达82%,而晚期肺癌仅为7%。因此,及时识别肺结节的风险,对于肺癌的早期筛查至关重要。
为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联影智能、上海科技大学联合研发了一种适合中国人群的肺结节风险分级系统——C-Lung-RADS。该系统能够全方位评估肺结节的风险等级,从而帮助医生精准筛查可疑恶性结节。这一新方法的推出,标志着中国在肺癌筛查领域的重大进展。
中国肺结节风险分级系统的必要性
尽管国际上已有多个肺癌筛查指南,但目前缺乏适合中国特定人群的风险分级系统。我国的肺癌发病原因更为复杂,除了吸烟,环境因素如二手烟和油烟等对肺癌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此外,现有的国际标准如Lung-RADS,往往未经过针对中国人群的验证,难以适配真实病情。许多临床医生在评估肺结节时,往往依赖经验,这导致了诊断的准确性差异,甚至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手术。
C-Lung-RADS系统的创新设计
C-Lung-RADS系统的研发过程涉及了对12万名中国患者的肺部影像数据进行深度分析。该系统采用多维度的数据驱动模式,通过自动化的方式进行肺结节分级。具体而言,C-Lung-RADS首先通过影像大数据将肺结节划分为低、中、高、极高风险四个等级。然后,利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生成图像级别的恶性概率,综合影像和临床信息进行精确诊断。最后,基于随访结果,开发多维度梯度提升回归模型,全面评估结节的良恶性,提供个性化管理建议。
经过验证,C-Lung-RADS在多个敏感性指标上优于现有国际标准,能更精准地识别高危肺结节,大大减少漏诊情况。这一系统的实施,为早期肺癌的筛查提供了有力支持。
促进基层医疗水平提升
C-Lung-RADS的推广,不仅帮助医院提高了肺结节的诊断效率,还显著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在边远地区,由于缺乏先进的医疗设备,早期筛查难以进行。研究团队开发了智慧健康管理移动车,将C-Lung-RADS系统与移动医疗相结合,使更多人能够便捷地接受优质的医疗服务。
自2022年起,这一移动筛查车已在四川广安、绵竹等地服务超过3万名群众,并发现了100多例早期肺癌患者。李为民教授表示,C-Lung-RADS不仅在数据源头上具有“中国特色”,还能为医生提供更专业的肺结节评估方案,提升了我国重大疾病诊断的标准化水平。
结论
C-Lung-RADS系统的推出,标志着中国在肺癌早筛领域的重要突破。通过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该系统有望在全国范围内普及肺癌的早期筛查,为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提供新的希望。随着这项技术的推广,未来能够更有效地配置医疗资源,提高肺癌筛查的准确性,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