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博西尼与泰拉格司他联合用药:结直肠癌治疗或迎来新契机
结直肠癌是全球发病率排名第三的常见癌症,尤其在50岁以上人群中更为高发。虽然已知该疾病多由小型病变或息肉演变而来,但确切的致病机制仍未完全明晰。目前,常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及生物疗法。
然而,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为结直肠癌治疗带来了新的启示——研究团队发现,联合使用帕博西尼(palbociclib)与泰拉格司他(telaglenastat)这两种作用互补的药物,有望提升治疗效果并克服药物耐受问题。
研究发现关键代谢机制
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Oncogene》,首次揭示了结直肠癌细胞对帕博西尼产生耐药性的代谢机制。

研究由巴塞罗那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医学系教授、ICREA Academia研究员Marta Cascante与巴塞罗那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科学家Timothy M. Thomson共同领导。论文的第一作者为Míriam Tarrado-Castellarnau和Carles Foguet。
研究还联合了多家科研机构,包括巴塞罗那大学生物医学研究所、肝脏与消化系统疾病网络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及其生物信息学平台。
帕博西尼的作用机制与挑战
帕博西尼是一种针对雌激素受体阳性且HER2阴性的晚期乳腺癌的靶向药物,近年来也被用于其他肿瘤类型的研究中,如结直肠癌。
该药物通过抑制CDK4和CDK6蛋白激酶,阻止癌细胞的分裂与增殖。
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肿瘤细胞可能通过代谢途径改变来适应这种抑制,从而形成耐药性。
代谢重编程:耐药性的关键
研究发现,在接受帕博西尼治疗的结直肠癌模型中,部分存活的癌细胞会经历代谢组学重编程。
这种适应性变化使得癌细胞线粒体功能增强,同时谷氨酰胺代谢被显著激活。
Marta Cascante教授指出,他们此前已观察到肿瘤细胞中过度表达的谷氨酰胺酶(GLS)与药物耐受相关,而这项新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该代谢过程的重要性。
双药联合:互补机制产生协同效应
研究团队在实验中比较了单独与联合使用帕博西尼(CDK4/6抑制剂)与泰拉格司他(谷氨酰胺酶抑制剂)的差异。
结果显示,联合治疗可有效阻止癌细胞在初次药物作用后发生代谢重编程。
研究者解释道,帕博西尼与泰拉格司他能够诱导互补的代谢反应,从而相互抵消耐药机制,实现对癌细胞增殖的强效抑制。
这种组合在体外及动物模型中均表现出显著的协同抗肿瘤作用,降低了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抵抗能力。
未来展望:临床转化潜力巨大
研究团队认为,这一成果为结直肠癌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药物组合策略。
帕博西尼与泰拉格司他的联合使用,不仅揭示了肿瘤代谢调控与耐药之间的联系,也为临床开发更高效的治疗方案奠定了基础。
Marta Cascante教授表示:“我们的研究结果为在临床环境中验证这两种药物的联合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总结
这项来自巴塞罗那大学的研究展示了癌细胞代谢调控在耐药形成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了通过双药代谢互补策略来克服耐药性的新思路。
未来,随着临床试验的推进,帕博西尼与泰拉格司他的组合有望成为结直肠癌患者新的个体化治疗选择,为全球抗癌药物研究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