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重写“地铁蚊”进化史:人咬型库蚊或起源于千年前的古埃及
长期以来,生物学课本中常提到一个经典案例——北欧地铁中的“地铁蚊”(骚扰型尖音库蚊),被认为是近200年来由叮咬鸟类的指名型尖音库蚊快速进化而来,成为城市化环境下物种快速适应的代表。然而,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却颠覆了这一流传已久的观点。研究结果显示,这种专门叮咬人类的蚊子并非在现代城市中新生,而是早在上千年前的地中海或中东地区就已出现。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于《Science(科学)》杂志。

地铁蚊的真实起源:早于城市化的“古老伴生者”
该研究由普林斯顿大学生态与进化生物学及神经科学副教授 Lindy McBride 领衔。她表示:“这种蚊子因在二战时期的伦敦地铁中活跃而闻名,被视为城市快速进化的象征。然而,我们通过大规模基因数据发现,它并非在地下环境中新进化,而是一个更古老、早已适应人类生活的种群。”
McBride 团队与全球超过150个科研机构合作,收集了约 12,000 份尖音库蚊样本,涵盖不同地理区域与遗传谱系。研究第一作者 Yuki Haba 从中提取并分析了800份样本的DNA,最终得出了令人意外的结果——骚扰型库蚊的出现可追溯至1000至10000年前的农业社会,最可能的起源地是古埃及。
基因证据揭示:地铁并非“演化温床”
过去的假说认为,地铁蚊在城市地下环境中逐渐演化出独立种群,适应封闭、黑暗、无季节变化的环境。而这项新研究的基因分析表明,地铁蚊早已在更早期的人类居住区适应“人类血餐”,只是随着人类活动扩张,逐渐扩散至全球城市中。
McBride指出:“我们发现这些蚊子的基因特征在地中海地区早已存在,与北欧城市的地下型几乎一致。这表明它们不是‘新物种’,而是古老的伴生群体的延续。”
公共卫生启示:基因流动或影响病毒传播
这项研究不仅修正了城市生物进化的一个经典范例,还对公共卫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骚扰型库蚊主要叮咬人类,而指名型库蚊偏好鸟类。当两种型态在城市中发生杂交时,可能产生“既叮人又叮鸟”的混合型蚊子,从而提升病毒从鸟类向人类传播的风险。
McBride解释说:“西尼罗病毒是一种典型的‘鸟源性病毒’,当蚊子同时叮咬鸟类和人类时,病毒的溢出传播就更容易发生。”
Haba补充道:“我们的数据发现,这种基因杂交虽然不普遍,但在城市地区明显更常见。这说明城市化进程可能正在促进蚊类基因混合,从而改变病毒传播的生态格局。”
未来方向:探究城市化与病毒“溢出”风险
研究团队认为,了解这两种库蚊的进化历史和基因流动,有助于更精准地评估不同地区的病毒传播风险。
Haba表示:“我们计划进一步研究城市与农村地区的蚊子样本,以揭示城市化、杂交现象与病毒溢出之间的潜在关系。”
McBride总结道:“这一发现提醒我们,城市不仅是人类活动的中心,也是微观生物快速适应的舞台。理解蚊子的进化轨迹,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人类公共卫生防控的关键。”
小结
这项由普林斯顿大学主导的全球性研究彻底改写了人类对“地铁蚊”起源的认知。原以为是城市化产物的“新物种”,其实是千年前便与人类共同进化的“老邻居”。
随着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化,这些微小昆虫的进化秘密或许正在悄然影响我们的健康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