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降温,“拉肚子”高发?专家提醒:这四大原因不容忽视!
随着近期气温骤降,“降温拉肚子增多”的话题登上热搜,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秋冬交替之际,不少人突然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肠道不适,却在检查中未发现明显病变。为何天气一冷就容易“闹肚子”?又该如何科学应对?
来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的陈坛辀主任对此进行了专业解读。
一、气温骤降,肠道为何“先受伤”?
胃肠功能紊乱
人体胃肠对温度变化十分敏感。天气突然变冷,腹部受凉会导致肠平滑肌收缩、蠕动加快,从而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表现为腹痛、腹泻,甚至餐后不适。
肠道菌群失衡
低温环境下,有益菌活性下降,而有害菌更易繁殖,打破肠道菌群平衡。结果就是肠道发酵增加、气体积聚,出现腹胀、腹泻等问题。
肠易激综合征(IBS)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气温骤降、精神压力增大或饮食不规律都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患者常表现为反复腹泻、腹痛、排便不尽感等。
食物不耐受
入秋后,人们更爱吃火锅、烧烤、奶茶等“暖身”食物。但如果存在乳糖或果糖不耐受,未消化的糖类在肠道内发酵,会导致渗透压升高,引起水样便或腹胀。

二、应对腹泻,先判断严重程度
陈坛辀主任提醒,处理腹泻要分轻重缓急——
轻度腹泻:
可通过家庭护理缓解。多喝温水或口服补液盐以防脱水;饮食上宜清淡,避免油腻、生冷及产气类食物;注意腹部保暖,防止“冷刺激”进一步加重。
中重度腹泻:
如症状明显、次数增多,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止泻或益生菌类药物。切忌自行滥用抗生素,以免破坏肠道菌群平衡。
严重症状需及时就医:
若每日腹泻超过10次,粪便呈水样并伴高热、剧烈腹痛、呕吐等情况,应立即就医,以防脱水或感染性肠炎等并发症。
三、谨防病毒性腹泻高发
秋冬是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肠道病毒的活跃季节,易引起腹泻、呕吐甚至脱水。尤其是老人、小孩等免疫力较低人群,更需注意防护。保持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食物彻底加热,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四、从生活细节守护肠道健康
保暖第一位:注意腹部防寒,气温骤降时及时加衣;睡觉时避免腹部受凉。
饮食宜“温软易消化”:多吃粥类、汤面等温热食物,少食辛辣冷饮。
保持规律作息与好心情:充足睡眠有助肠道修复,而平和心态可缓解肠神经紧张。
适量运动:如太极、瑜伽、快步走等温和运动,可促进肠蠕动,增强免疫力。
结语
降温季节,肠道健康常常“先中招”。通过保暖、防寒、饮食调理和科学就医,多数“秋冬拉肚子”都能得到有效控制。
用温暖与健康的生活方式,迎接这个寒意渐浓的季节,让肠胃也能安然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