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真相:是吃得太多,而不是动得太少?PNAS研究得出新结论

肥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从过去几十年来看,肥胖发病率持续攀升,每年全球因肥胖相关疾病致死人数超过400万,由其引发的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高达1.4亿。一场以肥胖为中心的“流行病”正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尤其是在工业化国家,由肥胖引发的健康问题更是令人深思。
肥胖增加的根本原因:摄入与消耗之争
在科学界,肥胖率上升到底是由于能量摄入增加还是能量消耗减少引起的,一直存有争议。快速推进的全球化和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活方式的转变,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近期,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项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肥胖的主要驱动因素可能是高热量饮食,而非体力活动减少。
大规模研究揭示经济发展与肥胖之间的关系
本次研究由杜克大学等多机构科学家联合完成,其目的是探讨经济发展水平与肥胖指标之间的联系,并量化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在肥胖形成中的作用。
数据来源及研究人群
研究人员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双标签水数据库,收集了来自全球六大洲、涵盖狩猎采集者到工业化人群在内的34个人群数据,共涉及4213名18至60岁的成年人。这次研究横跨多种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水平,为探索经济发展背景下的肥胖问题提供了高质量数据支持。
能量消耗测量:使用双标水法评估总能量消耗(TEE);通过间接热量测量法或预测模型评估基础能量消耗(BEE);活动能量消耗(AEE)则通过计算TEE减去BEE和食物热效应得出。
肥胖指标:采用体质指数(BMI)和体脂百分比。
研究发现:肥胖更多与饮食相关,而非运动不足
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与肥胖率上升正相关
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群体重、BMI和体脂百分比显著增加。然而,尽管工业化国家总能量消耗(TEE)较高,但进一步分析显示,这一增长主要与身体尺寸变大有关,而非活动能量消耗的增加所致。调整身体体积差异后发现,总能量消耗(TEE)和基础能量消耗(BEE)在经济发达人群中略有下降,表明能量消耗的减少并非肥胖主因。
饮食结构是肥胖增加的核心因素
此外,研究还发现超加工食品(UPF) 的摄入量与体脂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饮食结构的改变可能是经济发展与肥胖之间的重要中介因素。这意味着,不健康的高热量饮食,尤其是高比例超加工食品的摄入,是肥胖流行态势背后的关键推手。
改变公共卫生策略,聚焦饮食质量与活动量
这项研究对传统观点提出了有力挑战:肥胖并非单纯由体力活动减少引起,而是更多受到高热量饮食的推动。研究人员特别提出,基于全球人口肥胖问题的愈发严重,公共卫生政策需要作出相应调整:
提升饮食质量:减少超加工食品摄入,倡导健康饮食习惯。
增加体力活动:尽管高热量饮食是主因,但体力活动的提升仍可助力遏制肥胖趋势。
这些策略结合起来,将有助于减缓全球肥胖问题的蔓延,保障公众健康。
结论:应从饮食与生活方式两方面入手对抗肥胖
通过全面分析能量摄入、消耗与肥胖的关系,杜克大学团队的研究指出,影响经济发展与肥胖关联的主要因素在于饮食模式的改变,而非活动量的减少。这些发现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全球肥胖防控开拓了新的路径。
未来,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生活方式的进一步变迁或许还会带来更多健康挑战,但通过改善饮食结构、坚持运动,全社会仍能为遏制肥胖流行提供更多有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