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揭示食管癌转移新机制:GPR116阳性周细胞成为关键驱动因素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据全球数据统计,每年约有一半的新发食管癌病例发生在中国。由于该疾病早期症状隐匿,超过一半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出现远处转移。虽然近年来靶向治疗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不断发展,但总体疗效提升有限,患者五年生存率依然徘徊在20%左右。为改善患者预后,必须深入揭示食管癌发生与转移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Nature Genetics最新研究:发现促进转移的免疫抑制性周细胞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李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刘芝华、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许雯雯、上海市胸科医院李志刚及中国医科大学王振宁等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Genetics》发表了重要成果。研究者通过单细胞多组学与空间转录组学分析,首次发现一种免疫抑制性的 GPR116阳性周细胞,能够促进食管癌转移并导致免疫治疗耐药。
这类周细胞不仅通过分泌 EGFL6 激活肿瘤细胞的NF-κB信号通路,促进癌细胞扩散,还能抑制免疫系统,通过诱导调节性T细胞(Treg)扩增和CD8+ T细胞耗竭,帮助肿瘤逃避免疫清除。
单细胞与空间多组学揭示:周细胞是转移关键“中介”
研究团队采集了转移性与非转移性食管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配对健康组织,结合scRNA-seq、snRNA-seq、snATAC-seq和Stereo-seq等多组学技术,对肿瘤微环境进行系统解析。结果显示,肿瘤组织内成纤维细胞、周细胞、内皮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变化,提示这些细胞在肿瘤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细胞互作分析发现,在转移性食管癌中,周细胞的信号传递活跃度显著上升,尤其与上皮肿瘤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最为密切,说明周细胞可能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发挥“信号枢纽”作用。
GPR116阳性周细胞的来源与特征
通过表面标志物分析,研究人员将周细胞分为三类,其中 GPR116阳性亚型 在转移性食管癌中高度富集。进一步研究发现,转录因子 PRRX1 是诱导GPR116表达的关键分子。过表达PRRX1会显著提升周细胞中GPR116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增加GPR116阳性周细胞比例。
生存分析显示,患者肿瘤中GPR116阳性周细胞含量越高,预后越差,且该细胞类型可作为独立的预后风险指标。
EGFL6:促进转移的关键分泌蛋白与潜在生物标志物
对GPR116阳性与阴性周细胞的差异分析显示,EGF样域蛋白6(EGFL6) 在前者中显著上调。敲除PRRX1后,肿瘤组织及血清中EGFL6水平下降,证实周细胞是EGFL6的主要来源。临床样本验证进一步发现,转移性食管癌患者血清中EGFL6水平显著升高,且高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
值得关注的是,血清EGFL6在识别癌症及其转移方面具有极高准确性(AUC=0.983),不仅可区分食管癌患者与健康人群,还能用于预测肺癌、胃癌等多种癌症的转移风险,具有成为 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 的潜力。
机制解析:GPR116阳性周细胞如何驱动肿瘤进展
研究揭示,GPR116阳性周细胞分泌的EGFL6通过与肿瘤细胞表面 整合素β1 结合,激活NF-κB通路,从而增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在动物模型中,使用整合素β1单克隆抗体可显著抑制淋巴结转移。
此外,这类周细胞还能通过三种方式促成免疫逃逸:
扩增Treg细胞;
诱导CD8+ T细胞功能衰竭;
提升肿瘤细胞PD-L1表达。
而这些效应均可通过整合素β1抑制剂部分逆转。
新治疗方向:整合素β1抑制剂+免疫治疗协同增强
在食管癌小鼠模型中,研究人员发现 整合素β1抑制剂与PD-1抗体联合使用 的疗效显著优于单药治疗。该组合不仅能有效控制原发灶生长,还能抑制远处转移,且安全性良好。这一发现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思路。
结语:为食管癌早诊与治疗提供新希望
这项由中国科研团队主导的研究,为揭示食管癌转移机制提供了突破性见解。
GPR116阳性周细胞 成为促进转移和免疫逃逸的重要细胞群;
EGFL6 具备早期诊断与预后评估价值;
整合素β1 则成为潜在的联合免疫治疗靶点。
未来,随着整合素β1抑制剂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期待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应用能在食管癌治疗领域带来新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