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衰老新机制揭晓:毛细血管“守护神”消失是关键原因

随着年龄增长,皮肤不仅仅会出现皱纹和松弛,还会出现伤口愈合变慢、易感染、发凉等“隐性衰老”现象。近期,纽约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在《Nature》杂志上发表重磅成果,揭示了皮肤毛细血管老化的根本原因——毛细血管相关巨噬细胞(CAMs)数量急剧减少。
毛细血管的“守护者”:CAMs的重要角色
CAMs 是贴附在毛细血管周围的一类特殊免疫细胞,它们能清理血管中的代谢残留、修复血栓,是保持血流顺畅的“维护工”。
研究人员发现,随着年龄增长,皮肤中这些 CAMs 的数量下降速度甚至快于毛细血管本身的衰退。当 CAMs 缺失后,血管修复能力下降、血流堵塞风险上升,皮肤因此更容易出现供血不足和功能退化。
在小鼠实验中,18 个月大的老年小鼠皮肤中,超过一半的毛细血管已失去 CAMs 保护,这些区域的血流阻塞率比年轻组高出近 3 倍。
人类皮肤也存在相同衰老机制
不仅动物实验得到了证实,研究团队在对比人类皮肤样本时也发现了相同现象:75 岁以上老年人皮肤中的 CAMs 显著减少,而 CAMs 数量较低的区域往往伴随更严重的毛细血管堵塞。
这说明,CAMs 的丢失是跨物种的衰老标志,在人类和动物中都普遍存在。
CAMs 如何帮助毛细血管修复?
研究人员利用激光诱导血栓模型,模拟毛细血管受损的情况。
结果显示:
当血块周围存在 CAMs 时,这些细胞能在两天内清除血管中的红细胞残片,七天后血流恢复正常;
而没有 CAMs 的血管则修复失败,最终被机体清除。
进一步实验揭示,CAMs 的清除功能依赖 Rac1 基因。当该基因被敲除后,CAMs 无法吞噬血管碎片,血管修复效率骤降 60%。
为什么年龄大了 CAMs 会变少?
研究团队发现,CAMs 的维持方式与其他巨噬细胞不同:
皮肤深层巨噬细胞依赖骨髓单核细胞补充;
CAMs则主要靠自身分裂增殖维持数量。
然而,随着年龄增长,CAMs 的增殖能力显著减弱,损失后无法靠邻近细胞迁移补位,导致毛细血管失去“守护者”。只有在严重创伤或表皮损伤时,机体才会激活骨髓信号,让新生细胞补充 CAMs。
找到“逆转开关”:药物补充重启毛细血管活力
令人振奋的是,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能“唤醒”衰老皮肤的方法——注射 CSF1–Fc 融合蛋白。
该药物能促进巨噬细胞增殖,给老年小鼠注射 4 天后:
CAMs 数量显著提升;
毛细血管血流改善约 30%;
血管修复率比未处理组提高近一倍。
更重要的是,这些新生 CAMs 并非外源细胞,而是由皮肤原有细胞分裂而来,避免了免疫排斥反应,安全性更高。
抗衰新方向:激活“血管守护系统”
这项研究为皮肤抗衰老提供了全新思路:不仅要关注胶原蛋白或抗氧化,更要守护毛细血管的功能性细胞——CAMs。
未来,科研团队希望能将 CSF1 类因子或微创刺激技术(如微损伤疗法)应用于人类皮肤,通过激活皮肤自身修复信号,让毛细血管重新焕活,从根本上延缓皮肤衰老。
结语
正如研究人员所言:“CAMs 是毛细血管的隐形守护神。”
保持这些细胞的健康与活跃,或许将成为未来抗衰领域的关键突破口。与其只在表面“抹抗老精华”,不如从深层“养血管”,让皮肤由内而外恢复年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