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耳光大赛”登上热搜:惊险背后的致命隐患
近日,一场在沙特利雅得举行的“世界职业扇耳光大赛”引发舆论热议。中国选手赵鸿刚在比赛第三回合被对手阿曼塔耶夫一记重掌击中后当场倒地,脸色惨白,后被诊断为颧骨骨裂、眼眶缝合5针,虽未出现脑震荡,但伤势仍然不轻。此事件也让这项极限“运动”的安全性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焦点。
一掌之力,危及大脑——医生发出警告
浙江省新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陈旭东指出:“这类比赛的实质是无防护、无缓冲的头部重击。”他解释道,一巴掌的冲击力足以让脑组织在颅骨内剧烈晃动、旋转,从而造成脑震荡或更严重的脑损伤。
事实上,脑震荡只是最轻微的后果。严重者可能出现脑出血、意识障碍甚至死亡。2021年,波兰选手阿图尔·沃尔恰克在“扇耳光大赛”中被击倒后出现脑出血,抢救一个月后仍因颅脑损伤过重离世。
陈旭东进一步解释:“颅内出血是最致命的风险之一。强力冲击可撕裂脑表面血管,血液在颅腔内积聚后压迫大脑,引发昏迷乃至死亡。而这类出血常常不是立刻发生,可能经过数小时甚至几天的‘假性清醒期’,随后病情突然恶化。”
隐蔽的杀手:弥散性轴索损伤与颈椎损害
除颅内出血外,医生特别强调一种常被忽视的损伤——弥散性轴索损伤(DAI)。这种由强烈旋转力造成的神经纤维撕裂,往往导致长期昏迷或永久性残疾。陈旭东指出:“这类伤害常见于车祸或拳击中,而‘扇耳光大赛’的猛烈甩头动作恰好能造成类似后果。”
此外,颈椎受力扭转也极其危险,严重时可能引发颈椎脱位、脊髓损伤,甚至造成瘫痪或呼吸衰竭,当场死亡的风险并非夸张。

“没事”不代表真的安全:脑震荡的累积效应
一些网友注意到,国外选手被打后似乎“恢复得挺快”。对此,陈旭东医生提醒:“脑震荡的危害并不总是立刻显现。即便症状暂时消退,脑组织可能已发生微结构损伤,这些损伤在长期累积后会引发严重后果。”
长期参与这类运动者可能发展为慢性创伤性脑病(CTE),其病理特征是大脑中Tau蛋白异常沉积,导致脑细胞死亡。患者常表现出记忆障碍、情绪暴躁、抑郁、人格改变等症状,最终可能演变为痴呆。拳击、橄榄球等高冲击运动中已有大量相关病例。
不止伤脑:一巴掌可能影响全身健康
除了颅脑风险外,打耳光还可能对耳部、面部及心理健康造成多方面伤害:
耳部:瞬时强压可致鼓膜穿孔、听骨链损伤及外耳道出血;
面部:可能出现颞下颌关节紊乱、面神经受损、颅底骨折;
全身反应:剧烈疼痛及惊恐反应可导致血压骤升、心律失常、甚至诱发脑卒中;
心理层面:暴力行为会造成长期心理创伤,尤其对儿童、老人、孕妇及慢病患者危害更甚。
倡导理性与尊重:拒绝“暴力娱乐化”
虽然“扇耳光大赛”在部分国家被包装为竞技项目,但其高风险、强冲击、无防护的特性使其本质上更接近暴力表演而非体育运动。
医学专家一致呼吁,应当停止宣传和鼓励此类危险活动,避免年轻人误以为这是一种可承受的“挑战”。
结语:远离暴力,守护生命
无论出于娱乐、竞技还是“博眼球”的目的,任何以伤害人体为代价的“比赛”都不值得被鼓励。
正如陈旭东医生所言:“头部没有‘挨打训练’这一说法,每一次冲击都可能是不可逆的伤害。”
我们应以理性和科学态度看待运动风险,拒绝暴力、珍爱生命,共建零暴力、重健康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