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刊发中国原创抗癌新药成果:双特异性ADC在鼻咽癌治疗中迎重大突破

2025年10月19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正式发表了一项由中国科研团队主导的划时代研究成果。
这项研究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牵头,全国55家知名医院参与完成,聚焦于一种全新机制的抗癌药物——伦康依隆妥单抗(izalontamab brengitecan,简称Iza-bren)。
研究显示,这款双特异性抗体偶联药物(bispecific ADC)在经多线治疗失败的晚期鼻咽癌患者中,疗效显著优于标准化疗方案。
该论文由张力教授担任通讯作者,杨云鹏、周华强、唐林泉、邱素芳及韩亚骞等多位专家为共同第一作者,代表了我国在肿瘤创新药物研究领域的又一项里程碑式成果。
治疗困境:晚期鼻咽癌患者的“无药可用”局面
鼻咽癌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恶性肿瘤,中国尤其是华南地区为高发地带。
据全球癌症统计数据,2022年鼻咽癌新增病例约12万例,死亡人数约7.3万。
虽然早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超过85%,但一旦发生复发或转移,治疗难度显著增加。
目前,一线治疗通常采用铂类化疗联合PD-1/PD-L1免疫疗法,但多数患者在经历多线治疗后仍会耐药。对于这些复发或转移性患者,现有药物疗效有限,亟需新的突破性疗法。
药物机制:双靶点精准打击肿瘤细胞
Iza-bren是一种由四川百利天恒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First-in-Class”创新型双特异性抗体偶联药物(双抗ADC)。
这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EGFR×HER3双靶点ADC。
药物通过将一个EGFR×HER3双特异性抗体与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Ed-04)通过可裂解连接子稳定结合,实现精准递送。
它能同时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EGFR和HER3抗原,结合后被细胞内吞,随后释放高效载荷Ed-04,干扰DNA复制与RNA合成,最终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值得关注的是,该药物的药物-抗体比(DAR)高达8,意味着每个抗体分子可携带更多活性药物,从而提升杀伤效率。
此外,该项目已与国际制药巨头百时美施贵宝(BMS)达成合作协议,总额高达84亿美元,其中首付款高达8亿美元,刷新了国产创新药出海的新纪录。
临床结果:肿瘤缩小率翻倍,生存期显著延长
这项Ⅲ期研究于2023年12月至2025年2月开展,覆盖全国多中心,共筛选522例患者,最终纳入386例符合条件的晚期鼻咽癌患者。
所有入组患者均经历过两线以上系统治疗失败,包括含铂化疗及PD-1/PD-L1抑制剂。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Iza-bren组:191例
标准化疗组:195例(包括卡培他滨、吉西他滨或多西他赛)
截至2025年3月的分析结果显示:
客观缓解率(ORR):Iza-bren组达54.6%,化疗组为27.0%;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Iza-bren组8.38个月,化疗组4.34个月;
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Iza-bren组60.9%,化疗组29.1%。
这一结果意味着,Iza-bren不仅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还使超过一半的患者肿瘤明显缩小。
安全性评估:不良反应可控,恢复迅速
安全性分析显示,Iza-bren组约80%的患者出现3级及以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而化疗组为62%。
主要副作用包括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等血液学毒性。
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则以轻中度为主,如疲倦、食欲下降、恶心等。
虽然Iza-bren组出现4例(2%)治疗相关死亡,但大多数不良事件通过支持治疗后可迅速恢复。
数据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恢复中位时间为4天,血小板恢复为5天,整体安全性较好。
临床意义:树立鼻咽癌治疗新标准
这项研究是全球首个在经多线治疗失败的晚期鼻咽癌患者中验证双特异性ADC疗效的Ⅲ期临床试验。
Iza-bren的显著疗效不仅为难治性鼻咽癌患者带来了新的生存希望,也为双特异性ADC药物在实体瘤领域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支持。
目前,美国NCCN指南对鼻咽癌后线治疗的推荐仍基于Ⅱ期临床数据。随着Iza-bren的成功,该药物有望成为晚期鼻咽癌新的标准治疗方案,并推动全球鼻咽癌治疗模式的变革。
展望未来:中国创新药正走向世界
Iza-bren的临床成功不仅体现了中国科研团队在创新药物开发上的国际竞争力,也展示了国产生物药在全球抗癌领域的崛起。
未来,研究团队将进一步探索其在其他EGFR/HER3高表达肿瘤中的应用潜力,推动中国原创药物走向国际市场,惠及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