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中国研究揭示:子女数量或影响父母健康与寿命风险

近日,一项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CKB)的超大规模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关注的健康现象——父母的子女数量可能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虽然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早已讨论过“养育压力”或“家庭支持”对健康的影响,但在流行病学层面,这一主题的系统性证据一直十分有限。
该研究纳入了约 51.2 万名中国成年人(30~79 岁),平均随访时间长达 12 年,是迄今为止探讨生育数量与健康结局关系的最大前瞻性研究之一。研究团队通过按性别分层的全表型组关联分析(PheWAS),评估了子女数量(无子女、有子女、一个与多个)与发病及死亡风险之间的联系。
研究结果:无子女者疾病与死亡风险更高
在超过 133 万例新发疾病 的数据中,研究人员发现,子女数量与多个系统的疾病风险均有关联。
对男性而言,与仅有一个子女者相比,无子女男性在 36 种疾病中有 9 种的发病风险更高;
对女性而言,无子女女性在 37 种疾病中有 5 种的发病风险升高。
有趣的是,每增加一个子女,男女的精神与行为障碍风险均有所下降。
男性:aHR=0.93(95%CI:0.87~0.98);
女性:aHR=0.93(95%CI:0.89~0.97)。
此外,女性生育子女数增加与 乳腺癌风险显著降低 相关(aHR=0.82),但同时也观察到 胆石症与胆囊炎风险略有上升(aHR=1.04)。这提示生育可能通过复杂的代谢与激素途径,对不同疾病产生双向影响。
生育数量与死亡率的“U形关系”
在 28 万余名患者的随访中,共记录了 44533 例死亡事件。结果显示:
无子女男性死亡风险高出 37%(aHR=1.37),无子女女性高出 27%(aHR=1.27);
对男性而言,每多一个子女,死亡率下降约 4%;
对女性来说,生育 3~4 个子女时死亡风险最低(P<0.0001),呈现出典型的非线性关系。
这意味着,无论男女,拥有适量子女可能与更好的健康预后和更长寿命相关。
潜在原因:情感支持、生活方式与激素影响
研究团队指出,生育数量与健康风险的联系可能源于多个层面的机制:
社会心理支持效应:有子女的家庭往往社会联系更紧密,获得情感与经济支持的机会更多。
生活方式改善:有子女的父母通常生活规律、饮食更健康、吸烟和饮酒比例更低。
生理与激素变化:尤其对女性而言,怀孕与哺乳期的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多种疾病的发生风险。
研究局限性:仍需谨慎解读
尽管研究规模庞大、设计严谨,但作者也坦言存在一些局限:
数据来源自填问卷,可能受回忆偏倚影响;
未考虑随访期间生育变化,但考虑到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历史影响,误差较小;
混杂因素不可完全排除,如社会经济状况、婚姻质量等;
未纳入门诊记录,或低估轻症疾病发病率;
无子女人群样本较小,且未区分“主动选择不育”与“不孕不育”,两者健康特征或不同。
因此,研究者强调,在推广结果时应保持谨慎,需要更多独立队列来验证。
研究意义:从家庭结构看公共健康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子女数量与健康”的新型流行病学关联,也为理解社会结构与人口政策对健康的长期影响提供了证据基础。研究团队表示,未来应进一步探索生育相关的心理、代谢和免疫机制,并在公共卫生政策中综合考虑家庭因素的作用。
结语:家庭不仅是情感港湾,更是健康支点
总体而言,子女数量似乎与父母的发病率及寿命存在复杂而深刻的联系。无论是通过情感纽带、社会支持还是生理机制,家庭的存在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健康轨迹。
未来的研究若能揭示其中的生物学和社会学机制,或将为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和优化生育政策提供新的科学依据。